回饋祖國

回饋祖國 - 2

 

跟我們就去安順老家掃墓,父母親合葬及三哥三嫂的墓仍在六十年前的老地方花山腳下,後來因政府要徵地發展,墓地就搬遷到較遠的地方,我們在新墓地上過兩次墳,風水很不錯,希望能帶給鄧家後代們健康及幸福。我們家在安順大十字南街口有一幢三層高的洋樓,是在三十年代末建成的,以當時的條件及水準來說,可說是美倫美奐首屈一指的了,在我們未去之前就聽說市府為擴闊街道會將它拆掉,我一方面寫信給市府,同時亦要姪兒承綏及姪女婿關林向市府說項延遲拆卸,以便讓我們,尤其是三個兒子,能看看一幢六十年前所建的祖屋並拍照留念。果然房子保留下來,不單讓我們能有機會在外面拍照,還入內參觀,孩子們都讚不絕口說工程的細緻及用料之上乘,不是今日的建屋可比。很不幸的是我們在圍牆背後的祖居只剩下外面的石牆,裡面完全給拆掉重建,所以兒子們都未能看到甚麼叫走馬騎樓。我亦失去一個懷舊的地方。

 

12回歸祖國3.jpg

 

2000年是我同友傑結婚五十週年,這是我倆人生中一個難能可貴的里程碑,我們遂決定在麗晶酒店用餐舞會的方式慶祝,時間是十日七日,賓客包括獅子會、同鄉會、空運界、船運界、朋友及親戚等共四百餘人,我特別由加拿大請來了我的好友,獅子會最佳司儀Benny Koo夥拍小峰做當晚司儀。他兩的配合為晚會帶來了歡樂的氣氛,高潮一個接一個,Benny Koo代表加拿大政府、安大略省政府及Thornhill市政府致送賀狀,安順市亦有賀電及禮物,我更特別為友傑獻唱一首歌《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

 

為了使這個慶祝會變得更有意義,有紀念性,我要求賓客將禮物折成現金,捐給「鄧廷琮教育基金會」作興建希望小學之用,並即席捐贈一張港幣伍十萬元支票,由貴州省駐港代表楊德林先生代接收。事後點算各方捐款為數二十六萬伍仟,由我加上二十三萬伍仟湊足伍十萬元悉數捐給安順市作興建四間小學之用。經過快兩年的努力,四間小學教學樓終於在2002年四月六日同時啟用。兩間學校分別命名鄧羲之希望小學,鄧廷琪希望小學,兩間教學樓則命名鄧廷琨希望教學樓及鄧廷琮希望教學樓。我的三個兒子及友傑每人捐助港幣兩萬元作捐贈檯凳之用,至於為何獨缺大哥鄧廷瑄呢?那是因為他在解放初期捲入了一件冤錯案,至今仍未得到平反,所以我答應他那房的子女,等到平反後,政府有正式公函准許用廷瑄的名字,我會很樂意為紀念而為他興建一座教學樓,但就我所知直到2007年此事仍未有結果。

 

12回歸祖國4.jpg

 

以上所述安順建希望小學事,只是基金會其中的一個項目,一個一次過的捐贈,將來的運作及管理就交給當地的政府負責。當然我們間中都會去探訪,了解情況,如基金會經費充足,亦可加添些設備以茲鼓勵。在2003年,為了滿足灣寨鄉親們的要求,並徵得小宇的同意,由他慨捐十萬元在當地的第二小學加添一座鄧小宇教學樓,並於2004年八月前去主持啟用典禮剪彩,後來2005年應六枝特區政府之要求,得到小宙慨捐十萬元修建大用鄉黑晒村小學。

 

現在要談到教育基金會的主要工作;一個夢眛以求,借以表達我對回饋祖國的意願的一項工作。這個基金會可以做的項目很多,比如修建校舍,交換學者,舉辦講座,培訓班,頒贈助學金等,但由於基金在開始這段時期資源有限,不可能從事各類項目的活動,只能選擇最重要及最基本的來開始,那就是頒發助學金給家境清貧及品學兼優的學子供讀大學,希望能年復一年繼續不斷的造就各類人才,建設及服務家鄉及國家。由於這是個長期及持續性的工作,做起來並不那麼容易。首先在省內要有一個國家的機構負責接受申請、評審、推介,並發放助學金,這機構更需要經常同校方或個別同學聯系。在這方面我們基金會很是幸運,從一開始省政協就答應幫我們做這些基本工作,並成立了一個由九人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審核申請者,然後再推荐給基金會。實際工作是由政協內部的港澳台僑與海外事務委員會負責。首屆2001年有十五個同學受惠,而自2002年開始每年將有二十五位同學加入受惠的行列,2003年進入第三屆共有六十七位同學受助,今後每年將會有超過一百名同學在不同級別得到資助。

 

12回歸祖國5.jpg

 

萬一有一天,在不明的因素或情況下國內政府不再繼續這項工作,或我們面對困難,無法在國內繼續這個項日,這個基金會的工作絕對不能停頓,因為我們仍可以為香港的學子及教育界作出貢獻,反而是不能停頓或解散,切記,切記

 

對鄧家人材的培育,我亦未曾掉以輕心。在1977年同國內親人取得聯繫後,就提出申請承群、承維兩個曾受過高等教育的姪兒到外國深造,但英文這關過不了。後來廷琨二哥大女婿楊德平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獎學金到美國及加拿大做研究員,前後四年,我先後寄了八九千美金給他當零用錢。我曾為承恩的二兒子小林申請新加拿大讀醫科,到加後正在就讀英文專科時,他母親患肝癌去世,他就放棄學業回去國了。2003年有一個爭氣的姪孫子鄧韜(承麟的兒子) ,憑自己的本事拿到了挪威一間音樂學院的助學金深進Bassoon(巴松笛) 兩年,雖然他拿到了助學金,我仍給他每年三千美元的零用錢,在2006年他又考上了Stavenger音樂學院攻讀Master Degree(碩士),但挪威政府規定每人只能給予兩年助學金,之後就需自負,我看到這個孩子很愛好,有上進心,所以决定供他,大約一年美金一萬五仟元。承可的女兒世莎畢業於廣州大學後,考上了澳洲墨爾本市的Monash University攻讀計碩士,大概是承可在供她,我也給她三千美金津貼,是否增加,將來再說。反正我會秉承父輩的遺風,對培植鄧家的後輩不遺餘力。